【全國兩會地方談】穩就業 增收入 讓群眾“獲得感”更充盈

今年兩會上,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有40多處提到人民,35次提到就業,28處提到群眾,18次提到生態,15次提到環境,字里行間突出體現了總理心之所系:“最擔心就業,最揪心環境,最關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。” 總理所思正是百姓之所望,百姓對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期待,大到改革治國,小到柴米油鹽,無不是可以看做是對“獲得感”的渴望與追求。
“就業是民生之本”,獲得感來自于更好的就業。李克強在針對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時說,2017年,將大力促進就業創業。完善就業政策,加大就業培訓力度,加強對靈活就業、新就業形態的支持。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,再創歷史新高,要實施好就業促進、創業引領、基層成長等計劃,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。去年江蘇淮安市出臺《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》,將提升鄉鎮工業集中區與打造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相結合,納入全市創業基地建設統一規劃,重點打造7個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;扶持農民工等人員成功自主創業2萬人,帶動就業6萬人。
“治國之道,富民為始”,獲得感來自于更多的收入。要讓群眾都覺得自己收入提高了,過上小康生活了,才能讓“獲得感”更充實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,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.3%。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,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超過240萬。棚戶區住房改造600多萬套,農村危房改造380多萬戶。國內旅游快速增長,出境旅游超過1.2億人次,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。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,獲得感來自于更美的環境。生態環境保護,是凝聚民心的最大公約數,是百姓最實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。近年來,蘇北漣水縣依托不斷擴大的綠色生態空間,利用好資源,發揮好優勢,發展現代農業、農產品加工、休閑旅游。鼓勵更多的人才、資金、技術等生產要素涌向生態產業,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,打造出保灘花卉小鎮、紅窯云錦小鎮、高溝緣來小鎮。
“小康不小康,關鍵看老鄉”,近年來,國家加大力度改善環境、保障民生,就是為了將改革的成果惠及每一個群眾,讓生態環境會越來越美,老百姓口袋會越來越鼔,讓老百姓“獲得感”越來越多。
四川新華電腦學院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【在線咨詢】
下一篇:分享:帶給創業者更多機遇